close

  盧素玉
  老公是土家族,他的老家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,我們結婚後的第一個春節是在老公的老家過的。
  那次過年的經歷一直讓我記憶猶新。
  走進恩施的老城就能感受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,老城依山而建,街巷縱橫。老街上曾經的青石板路已變成水泥路面,但是街道兩邊的磚木老房子還保持著原貌,青瓦屋頂,暗紅色磚牆,雕花門框,從煙囪里飄出裊裊炊煙,木屋前坐著的消磨時光的老人,這一切都讓我這個從大都市裡來的人感到別有一番滋味。
  跟漢族一樣,土家族的春節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,不過叫法不同,他們叫“趕年”。
  據婆婆介紹,土家族過年比漢族過年要早一天,即月大過臘月廿九,月小過臘月廿八,土家族人將這種比漢族提前一天的過年方式叫做“過趕年”,它起源於一個傳說——
  在明嘉靖年間,倭寇入侵中國,土家人正熱熱鬧鬧地準備著過年的一切事宜,突然朝廷給土司王下了一道聖旨,命他調集土家族士兵趕赴東南沿海一帶抗擊倭寇,根據行程計算要按時到達指定的地點就無法過年。為了讓這些馬上就要出征的將士也過上一個年,土司王決定提前過年,待將士們與家人過完年後,土司王帶著他們即刻奔赴抗倭前線,按時趕到了指定的地點參加抗倭戰鬥,取得了重大勝利。
  為了紀念這次征戰勝利,每逢過年土家族人都要提前一天,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土家族的一種過年習俗。
  殺年豬、腌制腊肉、祭祀、打糍粑、做年糕、推豆腐、包湯圓、放鞭炮,土家族過年的很多風俗和漢族相似,此外土家族也有不同於漢族的風俗,比如吃格格。
  乍一聽“吃格格”還真嚇了我一跳,老公笑著說:“我們吃的格格可不是清朝貴胄之家的女兒,而是土家族的一種過年美食,它是用辣椒混合其他主料蒸出來的,格格種類繁多,吃一口又香又辣,你一定喜歡。”
  老公過年為我做了一道肥腸格格,肥腸格格裝在直徑十釐米左右的小竹蒸籠里,打開蒸籠蓋,一股香氣撲面而來。籠內上部鋪著裹著糯米粉的肥腸,火紅的辣子、雪白的蔥段、碧綠的香菜點綴其上,肥腸下麵是削了皮的土豆打底,由於肥腸在旺火上被蒸了一個小時,肥腸的油沁出了不少,土豆外表油亮亮的,甚是誘人。
  吃一口肥腸格格,油而不膩,醇香鬆軟,麻辣適度,回味綿長。我忍不住狼吞虎咽,直吃得滿嘴是油,香汗淋漓,才記起要保持自己的淑女形象。
  婆家人各顯身手,公公做的是排骨格格,婆婆做的是牛肉格格,小叔子做的是兔肉格格,小姑子做的是雞肉格格,一家人一起做格格、吃格格是土家族趕年的大戲。無酒不成席,吃格格時也要喝酒,土家族男人喝的是大碗裝的包穀酒,女人們則喝度數很低的甜糯米酒,一家人邊吃邊喝邊看電視,在歡聲笑語中過新年。
  十日談
  年味
  過年蒸饅頭,象徵“蒸蒸日上”。  (原標題:親歷土家族“趕年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h43mhvgg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